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题:新华社经济随笔:让民生《奇迹sf》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题:新华社经济随笔:让民生温暖充盈在生活的细微处
新华社记者姜琳、黄垚
连日来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一份份新年“民生清单”备受关注。与往年相比,记者发现,各地列出的重点民生事越来越实、越来越具体。
从加装中小学教室空调、午休椅,到新增小区充电桩、智慧洗车站;从设置老年用餐点、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到增加24小时开放公厕、平价商店;从设置“生育友好岗”,到免费为0至6岁儿童筛查孤独症、为环卫工人体检……
各地将民生“任务表”安排得愈发细致,让更多细分群体都能获得政策关怀。这无疑显示了近年来民生工作更加精益求精,更折射出各地真心实意把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努力让百姓日子越过越好的民生情怀。
民生温度,总是充盈在生活的细微处。暖气是否够热、买菜是否方便、小区环境是否整洁,都关系百姓切身利益。从微处着手、细处着眼,更能准确回应民生关切,解决急难愁盼。
在上海黄浦区西凌家宅路,记者了解到,这里的“美丽街区”改造充分吸纳居民意见,将口袋公园的矮桌变成座椅,还贴心地把座椅高度降低5厘米。
一把椅子的改造,蕴含着城市治理者对民生诉求的深刻洞察,也让每一位徜徉于此的行人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温情与善意。
春运开启,记者在北京站、清河站等火车站看到,过去的“梳齿式”单向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轿厢式AB门、红外感应平开门、半高平开电磁门等新门型。拖着行李的旅客不再卡包,轮椅出行者也能无障碍通过。
一扇门的改变,体现了铁路部门服务思路的转变,不仅提升了通行速度,更提高了旅客心中的温度。
致广大而尽精微。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就是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群众衣食住行中蕴藏的朴素愿望,就是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
对政府相关部门来说,需要以深入细致的作风,主动沉到基层一线,把工作抓具体,增强见事于细、见事于早的洞察力,善于在解决群众生活小事中做好为民爱民的大文章。
在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为解决“最后100米”送餐难等问题,镇政府负责人和外卖骑手一起体验送外卖;在浙江嵊州市,三江街道丹桂社区招募了140多位“民情观察员”收集各类问题线索,增强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
记者在一线采访中感受到,不少地方创新思路,精准锁定百姓所需,用一个个“小”进步,用日拱一卒的实干,托举起民生大幸福。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经济发展越是承压前行,民生工作越是要抓紧抓好,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里,勾勒着每个人的“小确幸”。
当一个个诉求被认真倾听,当一桩桩百姓身边的烦心事变成舒心事,2025年的这一份份“民生清单”,将陆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题:新华社经济随笔:让民生( 2025-05-02 13:08:46版)
热门排行
- 12月6日零时起,珠港口岸通关措施调整
- 2江苏高邮因地制宜强力推进“法治高邮”建设
- 32022年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名单发布
- 4国家卫健委:11月8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46例 其中本土病例1294例
- 5春运客流持续增长
- 6“班长让我上春晚……”一个持续了40年的任务
- 7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8推动共建中泰命运共同体 为两国和地区发展注入新动力——泰国华侨华人热切期盼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
- 9跟着G321次列车,回家过年(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 10今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025万人次 各地多措并举满足旅客出行需求